塑料袋体检8批次中3批次不合格 建议日常尽量少用
2015/1/9 9:55:37 来源:现代金报 关键词:聚风塑料网
【中塑在线讯】上个月中旬,金报实验室联合权威检测机构采集了市场上不同品类的8个批次的一次性塑料袋,对其做了一次全面“体检”。“体检”结果显示:抽查的8批次产品有3批次产品蒸发残渣不符合标准,2批次感官有异味。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集这些塑料袋时,记者已经尽可能地绕开那些感官有明显气味、色泽极其暗淡的塑料袋了。也就是说,市场上塑料袋的整体水准会比抽检结果更为糟糕。
【实验背景】
民众担忧塑料袋安全性
“天气变冷,小吃摊上买滚烫的香干、年糕来暖身的市民越来越多,摊主都习惯用塑料袋直接包装热的食物,可塑料袋分为食品用和非食品用两种,如果非食品用的塑料袋盛放温度较高的食物,其毒性甚至比不消毒的餐具还要大呢。”前段时间,有热心市民联系上金报记者。
近期,《中国遭遇亿万吨“洋垃圾”围城》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纪录片《塑料王国》的导演通过追踪拍摄发现,每年进入中国的塑料垃圾来自世界各地,最终都进入了大大小小的废塑料回收厂。这也让我们对市场上的塑料袋质量产生了担心。
“限塑令”自2008年实施以来,至今已有7个年头。可是,一次性塑料袋在宁波仍大行其道,不仅在菜市场大量使用,而且市民买面条、馒头、馄饨、豆浆等直接入口的食物时也大量使用。市场上大量流通的一次性塑料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使用中是否有健康隐患?为此,联合权威检测机构做了抽样实验。
【实验结果】
8批次中有3批次不合格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抽查的8批次产品有3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主要集中在从菜市场采集来的样品。外观上也能看出这几类产品比较厚实、透明度差、质地不均匀,甚至有些产品有明显的杂质;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感官指标和蒸发残渣(试剂:4%乙酸)。
其中1号和4号塑料袋材质分别为PE和PP,从感官上看,色泽暗淡,散发出一股刺鼻性气味,蒸发残渣含量分别为192mg/L和214mg/L ;2号塑料袋为PP材质,蒸发残渣含量为176mg/L。
对照国家限量标准《食品包装用聚丙烯(PP)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8-1988)和《食品包装用聚乙烯(PE)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7-1988),其蒸发残渣标准为30 mg/L,感官指标为色泽正常,无异味,无异嗅,无异物。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达标的三种塑料袋残渣超过标准指标最高的达到7倍还要多。
其中1#、2#、4#这几个批次的塑料袋被检为不合格,而3#、5#、6#、7#、8#一次性塑料袋采样分别来自菜市场、超市、早餐店,检测结果显示其指标全部合格。
●解读
劣质塑料袋原料或有问题
8批次抽检的塑料袋中有3批次不合格,2批次感官有异味,这样的结果还是蛮让记者震惊的。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采集这些塑料袋时,记者已经尽可能地绕开那些有明显气味、特别薄、色泽极其暗淡的塑料袋了。这就意味着因采样的选择性,并不排除市场上流通的塑料袋合格率更低。换句话说,市场上塑料袋的整体水准会比我们抽检的这个情况更为糟糕。
“蒸发残渣项目不合格原因可能是厂家使用了非食品级的原料甚至是废旧回收塑料来生产塑料袋。”宁波检验检疫局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分析检测工程师刘在美告诉金报记者。
刘在美认为,塑料袋多数是PP、PE等非极性原料制成,同时会添加部分无机填料,根据相似相溶原理PP、PE等与油性物质接触时存在溶胀作用,残留的单体原料容易迁移到油性食品中;同样无机填料与酸性食品如水产品等接触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迁移到食品中。
●提醒
尽量少让食物接触塑料袋
“国家对直接接触食品的塑料袋有相关国家标准,但对菜市场包装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塑料袋并没有相关标准,这给管理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市场上的确存在着商贩为图便宜非法购买劣质塑料袋的现象。”在记者的走访中,有业内人士称,“限塑令”实行多年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监管这一块没有及时跟上,菜市场以及一些小店小贩塑料袋的来源令人不放心。
市民怎样避免劣质塑料袋带来的卫生隐患?刘在美从专业的角度,对市民的一日三餐进行了提醒——
首先,食用早餐时尽量到正规的餐馆进餐,不外带食品,如果赶时间只能打包那就选择干净卫生的摊点买餐或选用纸包装的餐店,尽量减少与一次性塑料袋的接触。
其次,中晚餐选用快餐打包时,选用纸包装盒带餐,尽量减少高温食品、油腻食品或糖醋食品(如刚出锅的油条、油炸食品及糖醋排骨等)的携带,因为此类食品更易于导致包装盒或袋中的有害物质的迁移。
另外,打包食品应尽早食用或者将其放入常使用的碗盘中,减少食品与包装的接触时间,这也是减少有害物质迁移的一种手段。在菜市场购买海产品或肉制品等食品后,市民到家后应尽快将其从一次性塑料袋中取出另外放置。此外在用微波炉时需谨慎选择一次性塑料袋,特别要注意按产品包装上规定的温度范围使用。
【实验过程图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