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南教授:细谈留学经历 反思传统教育
2016/3/18 14:32:00 来源:中塑在线原创 关键词:聚风塑料网
自1995年年底回国以来,陈晋南教授曾任副院长、院长、校长助理和北理工珠海校区第一届主任。曾兼任北京市女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继续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理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和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 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的专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国防科工委预言、企业横向和管理类等20多项目,申请了10多项专利,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技学术论文190多篇,发表教育管理的学术文章90多篇,公开出版教材《传递过程原理》和《高等化工数学》。2010年,陈晋南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荣誉称号,2012年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中塑在线】您38岁自费留学美国,是什么动力驱使你辞掉公职自费留学?能否请您介绍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研究生考试恢复后,我先后于1980年和1981年两次考研。第二次考研时,我在所报考的专业里拿到了第一的好成绩,但是,由于不是77、78级毕业生和大龄问题而名落孙山。当时,有人笑着对我说,把那个78级学生培养3遍,也到不了你的年纪,你是被淘汰的一代。我没有气馁,“中国的教育不能断代,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承上启 下的好老师”的信念激励着我。在当时还没有在职研究生政策的情况下,我坚持一边工作,一边旁听自学,以优异成绩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学习,然而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我无法申请到学位。1985年学校改革,我所在的化工机械教研室解散了。我认为自己承载着“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承上启下、做点什么”的使命,需要用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科技知识来武装自己。但因为我不是讲师,不能自费公派留学。
1986年,38岁的我义无反顾地辞职,带了银行换给留学生的30美金,自费到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从补本科生课开始,过了一段非常艰苦的“洋插队”生活。我不仅要克服语言和基础差等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还要打工挣生活费和学费。我在汽车旅馆当过清洁工,在衣厂、餐馆、鱼店也打过工。刚到美国的前两年,我每周四天上课三天打工,打工十几小时后,还坚持学习,每天仅能睡3~4小时。我们4个人租了一套居室,我与同学住一间房间,两个同学在客厅,我只能在厨房看书。
1988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拿到Instructor的奖学金,40岁的我踏上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征途。1993年,在博士学位答辩会上,时任系主任、后任研究生院院长的Lowen博士赞扬我是“优秀的中国妇女”。1994年同时获得物理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先后在纽约市立大学美国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研究所和美国约翰.赫普金斯大学化工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年底,我毅然辞去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员的工作,离开正在美国上大二的女儿傅悦回国教书。我对哭泣的女儿说:“一个人工作和事业是第一位的,你要靠自己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我女儿傅悦勤工俭学以优异成绩获学士学位后,贷款16万美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现已经成为眼科主治医生。
陈晋南博士留美期间和女儿傅悦合影
【中塑在线】您能详细介绍一下你回国以后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吗?
陈晋南:回国以后,我得到各级政府的关心,参加了欧美同学会,认真发挥一个留学生的作用。在北理工党政和老师们的支持下,1997年,我任化工与材料学院副院长。1999年年底,北理工进行中层干部换届。时任党委副书记、现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杜一波找我谈话,希望我担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利用多年留学和海外工作的优势,使北理工的继续教育“上水平、国际化”。我同意客串继续教育学院的院长,但是我不离开教学科研第一线。
1999年至2006年,我任继续教学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和北理工珠海校区第一届主任。我任院长后,深感当务之急就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在申办之时,我着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编制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文件。我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不行的,做每事之前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台管理文件”。我还亲自考察建设了9个校外学习中心。2000年5月,北理工成为教育部远程教育15个试点学校之一。我还参与了教育部远程教育政策的制定,获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网络教育杰出贡献奖。
接着我做了另外一件大事:开展国际高校合作。2002年,经过两年艰苦的谈判,我校继续教育学院负责的三个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即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本科、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理工大学专升本项目。
我们领导班子还带领学院建设了现代教育实验室,2005年学院建设的虚拟演播、专线视频、多媒体网络等4个实验室被学校验收正式挂牌,为申请“教育技术学”硕士点打下了必要基础。同年,我领导学院成功申办了“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为继续教育学院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继续教育暨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的发展,我主持学院出台政策,出资鼓励教职工在职攻读本科、研究生学位,我院的教职工在职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后来成为硕士导师或博士导师。我院副院长李小平在职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在几年硕士导师工作的基础上,2012年,学院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生,他成为了博士生导师。
在留学时,我注意比较研究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使自己既懂中国教育又懂外国教育,同时收集各门课教科书、讲义和考题,为回国做准备。尽管行政工作繁忙,我一直坚持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每年讲5门课。2008年,我讲授的研究生课程获T-more优秀教师奖。化工过程模拟实验室研究生团队获2009-2010学年研究生学术创新团队。2010年,我获北京理工大学女教授协会工作突出贡献奖。我还获得了2011年度北京理工大学的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
作为教育部远程教育的专家,参与了国家教育部有关远程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评估。2004-2010年,参加了《北京市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专家组的工作。2008年,参加了教育部《“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子项目——北京市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现状与需求调查》,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调研报告。2008年,主持了中国科协继续教育现状和发展思路的研究工作,参加了《中国科协 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科协发调字[2010]17号)文件的起草工作。在2010年科协人才工作会议上下发。2011年,承担了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标准的研究工作。
2011年,承担了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问题研究”的子课题“重大工程项目中工程科技人才成长机制研究”。在社会团体兼职工作中,我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研究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问题,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教育的学术文章90多篇。2000年以来,我7次参加IACEE国际会议宣读论文。自费留学回国以来,我从各方面认真履行 “报效祖国,奉献人生”的诺言。
【中塑在线】你在美国工作学习了近10年,你认为中美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陈晋南:美国高等教育给我很强的震撼。第一是不论公立和私立都是分层次办大学,分类分层培养人才。各类不同层次的大学都有名校。培养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大学都有名校。社区大学也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在办大学的类型上,翻来覆去走了太多的弯路。这里不细谈了。
第二,中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巨大差异。国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有许多共同特点。美国大学采用宽口径基础平台教育。宽口径基础教育平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同门类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相同,二是基础课程的覆盖面很广。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大多数的综合性大学允许学生在入校后第三年再选专业,学习课程体系和要求相同。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甚至允许本科学生在大学四年可以不选专业。
第三,重视通识教育。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不论什么专业都要学习通识知识,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很多人文方面的课程,如历史、语文、英语、文艺、体育、政治和国家法律等。特别需要指出,即使大一就开始分专业学习的学生,也必须学习大量人文学科的课程。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不论什么专业都要学习数理化和计算机的课程。这段时间课程的教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语言、写作和计算机技能,也就是学习做一个现代人。
前些年,我国高中教育就把文理分科。我国大学的工科通识课程学时数太少,文科的学生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也学得太少。学习管理的人不学数学,不懂逻辑和统计是不可能搞好管理工作的。
第四,国外大学本科生工科专业课程与工程实际结合密切,是学生毕业以后考注册工程师必要的基础课程。我国专业课程与工程实际脱轨。随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和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迫切需要适应国际市场,精通国际规则的工程技术人才。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拥有国际工程师资格的人才。这是我国现在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原因,推进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第五,我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老师上一门课的第一次课都介绍这门课程发展历史和科学家的贡献,结合课程具体内容介绍前沿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教授每讲一个定理和公式时,重点讲解科学家如何简化问题,建立假设条件,如何思考问题,具体的推导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每天留给学生阅读教课书或参考资料大量作业。学生一定要认真读书后,才能完成作业。老师主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使不少学生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学生很少主动阅读教科书和思考问题,老师讲什么就考什么,学生没有学会自己学习,没有学习能力。
国外多数大学本科生没有专门的毕业设计,但是每门专业课程都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或大作业,要求学生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知识,学习查阅文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的能力。
最后,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淘汰率很高。我校一个学生不及格,家长竟然来质问老师和校领导,为什么给我孩子不及格。在美国大学曾发生过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因为成绩问题,枪杀了老师和同学的事件。这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悲哀。
自从1965年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促进会提出“终身教育”议案,终身教育理念成为许多国家构建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据。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终身学习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目标。
如果不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无法实现国务院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举措。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和组织的新理念对教育教学的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任重道远。